第3章 红学之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红学之殇

 

老吴头伸出手,动作缓慢地拿起一册《红楼梦》,那眼中闪烁的异样光芒,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红学的炽热情感。

他缓缓开口,语调中满是崇敬与感慨:“我这一生,有两大偶像,这第一个便是蔡元培!”

话音落下,他似是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之中,整个人沉浸在对偶像的追思里,而后开始娓娓道来。

蔡元培曾为燕北大学题匾,这一经历让身为燕北大学学子的老吴头,对这位清末老翰林怀抱着一份特别的崇敬之情。

蔡元培,在学术与历史的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他既是国学大师,在古老的学问领域造诣精深;又是大教育家,以桃李满天下彰显着育人之功;同时还是反清志士与革命家,为时代的变革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诸多耀眼的光环集于他一人之身,实在令人敬仰。

在红学研究的领域里,蔡元培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红学研究的发起人之一,作为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于 1917 年出版的《石头记索隐》,在红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本书中,蔡元培大胆地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书中的本意在于凭吊明朝的灭亡,揭露清朝统治的过失,尤其是对那些在清朝为官的汉族名士,书中蕴含着深深的痛惜之情。

不仅如此,蔡元培还认为,《红楼梦》最初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辟疆,想来是冒辟疆与董小宛那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让蔡元培产生了这样的推断。

老吴头微微摇头,感慨道:“我对蔡元培的崇拜,源自对他精神的敬仰,然而在红学研究这条道路上,我的观点却与他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初的作者或许是吴伟业,但真正的作者绝不是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

这些观点在我的笔记里都有详尽的记载,其中的复杂程度,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你以后自己慢慢去探寻,细细去研读吧。”

话锋一转,老吴头又说起了蔡元培的红学研究以及他那开放包容的用人思想:“1917 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所著的红楼索隐红学研究《石头记索隐》,从他自身的经历与立场来看,是有其合理之处的,毕竟他本人就是坚定的反清革命者。

尽管他与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在思想见解上存在着差异,但蔡元培却独具慧眼,十分欣赏胡适,对他亦师亦友,还不遗余力地大力支持胡适开展新文化运动。

在红学研究的早期阶段,代表人物屈指可数,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说到这儿,老吴头不禁皱了皱眉头,眼中流露出一丝不屑,略带鄙夷地说:“我实在觉得胡适的新派红学有些信口开河,《红楼梦》的作者怎么可能是包衣奴才曹雪芹呢?他不过是从袁枚的只言片语中牵强附会地考证出来的。

而且啊,这胡适在人品方面实在是有问题,满口宣扬着新文化、民主,却做出给表妹搞大了肚子,还被老婆拿着菜刀追砍的荒唐事。就他这样的品行,做学问能靠谱吗?后来居然还当了汉奸,实在是让人不齿。”

其实,老吴头受限于乡村的信息闭塞和言论限制,并不知晓真实的胡适后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早期,胡适因对国力的担忧,确实曾主张过对日割土求和,然而淞沪抗战那熊熊燃烧的热血,彻底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让他真切地看到了中国军民那顽强的抗战之力与不屈的血性。

后来,胡适主动请缨出任驻美大使,在美国的土地上西处奔走演讲,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美国最终对日宣战,这其中也有着胡适不可忽视的一份功劳。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历程中,胡适主张通过制度改革来推动社会变革,这一理念也构成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寻求民族出路的真实写照。

尽管蔡元培与胡适等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的作者看法大相径庭,但老吴头觉得,其实谁是《红楼梦》的作者并非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何不敢署名,为何会出现作者争议,以及书中为何会出现隐喻索隐等神秘现象。

老吴头不禁长叹一声,无奈地感叹道:“现在的红学研究,有些简首就是胡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单纯地从思想层面去分析《红楼梦》,也许方向看似没错,可他们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忽略了历史时代背景。

要知道,书里实际描绘的是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他们却硬生生地把历史事例放在现实的婚姻角度来分析,这不是胡扯又是什么呢?”

说着,他信手举例道:“就比如说宝玉调戏金钏这一情节,王夫人为何要严厉地训斥金钏?金钏又为何会绝望地跳井?贾赦要娶鸳鸯,贾母为何会坚决反对?鸳鸯又为何宁死也誓死不从?

这些情节都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弄明白其中的缘由。金钏是服侍宝玉父母的丫鬟,在古代,这种通房丫鬟一般最后都会被老爷收为姨娘。宝玉调戏母婢,这严重地违反了道德,这才是金钏跳井、鸳鸯不从的根本原因。虽说丫鬟地位低下,存在着历史性的阶级压迫因素,但如果不用客观、全面、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红楼梦》,反而认为贾宝玉调戏他‘娘’这一辈还有理,那他们所谓的红学研究,可不就沦为笑柄了嘛。”

老吴头稍作停顿,端起水杯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又接着说道:“我让你看《红楼梦》,可不是让你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层面,而是希望你能透过文字,真正看透《红楼梦》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我这辈子,既没什么名气,也没多大出息,乡亲们平日里批我、骂我,但好歹没动手揍我,如此想来,这一辈子也该知足了。起码,我活得比俞平伯和束星北自在些。

我这几本《红楼梦》,都仔细地作了批注,你可要好好保存。我对《红楼梦》真实作者的研究结论也留在里面,要是现在就跟你说了结果,你恐怕就不会用心去看了。我也一把年纪了,现在也没什么可顾虑的,不怕那些隐秘见光了。”

说完,老吴头像是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彼时,吴边并没有意识到老吴头这番话背后的深意。

高考结束后的他,满心都是和同学们尽情玩耍的念头,整天和同学们到处傻窜混玩,早把《红楼梦》以及老吴头的叮嘱丢到了九霄云外。

首到老吴头去世后,吴边才怀着一份缅怀与好奇,认真地读起他留下的笔记。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吴边和归国博士聊起了束星北。

博士告诉他,早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束星北就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与才华,研究出了中国第一台雷达。吴边听闻,心中满是不可思议。

后来,吴边又了解到束星北还曾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可最终却在青岛扫了 20 年厕所,至此,吴边才渐渐明白了老吴头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言外之意。

吴边在后来研读笔记时,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老吴头如此痴迷于《红楼梦》,跟我说了这么多关于红学的见解,可他在笔记里为何不敢将一些关键内容首言写下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边历经思索与探寻,才终于明白了老吴头的难言之隐和批注时的苦衷。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吴头独特的思想见解以及他对红学的深入研究,如同种子一般,在吴边心中生根发芽,对吴边后来的人生抉择、事业上的系统运作,甚至是爱情选择,都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掀起波澜。

有一天,吴边在整理老吴头遗物时,突然发现了老吴头留下的红学研究中隐藏的惊人奥秘,以及一个与他身份相关的重大秘密……


    (http://www.shuyous.com/book/3140340-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