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上灵境世间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无上灵境世间觉

 

老吴头卦算的没错,状元的料还真是状元的料!

高考揭榜了,吴边考上了国家的重点大学南山大学,整个县城震惊了!

考上重点南山大学,可是这穷县学生石破天惊头一回的事。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都在说,老吴家儿子中了状元了!这个时候村里人才想起了病着的老吴头。

那天下着大雨,电闪雷鸣,一个老人,在屋里坐而不动,半天一道惊雷而过,那一双浑浊的眼睛睁开了,最后一道神采闪过“小边啊,你的大运开始了,我心心念念的康乐园这辈子是去不了了,你替我去拜见陈大师吧,给他烧柱香,他死得冤呀!老夫没算错,那93年癸酉剑锋金,你这弱木怎么躲得过去呀?伏羲老祖保佑呀!别怕,我,我去罩着你!我做牛做马、托生猪狗也护着你。小边,别怕,为师来也。”然后是一阵剧烈地咳嗽,之后老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那天也巧,吴边和同学们爬山去玩,碰到了大雨,很晚才回到家,淋得跟落汤鸡似的。

吴边进门问爹为啥不在家?

娘哭着说,场院里老吴头死了。

吴边听了,头“嗡”的一声,他在大雨中发了疯似的向场院里跑去......

老吴头像一道闪电,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一闪,没了踪影,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可是去了天国里的私塾?

老吴头死了,吴边家和老吴头只是同姓。

吴边爹出钱,帮着村里组织人给老吴头办了丧事。

摔盆打幡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环节。老吴头没有亲生后人,按规矩由他没出五福的家族后生来承担。

老吴头住的场院屋子是队里的,他病了也都是吴边爹给他买药,老吴头没有遗产,出身又是老地主,没出五福的家族后生没人肯出面,怕惹上晦气。

到了摔盆打幡时,僵在了那里。

老吴头出身地主,吴边爹怕误了孩子上大学,不让吴边出面。

一时没拉住,小吴边冲过去,完成摔盆,把全村人都震惊了!

小吴边摔盆打幡后,他在村里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因为在传统观念里,能够为没有后人的逝者料理后事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会被视为有担当、有品德的人。

老吴头逝去,他那三枚发亮的铜钱,吴边爹给他埋到了坟里。把他的被褥衣服都烧了,给吴边留下了一包袱书和笔记本。

吴边拿回家打开包袱,大部分书他都看过。

有几个厚厚的笔记本用红纸包着,还留有两册《红楼梦》,奇怪的是没有下册。在作者曹雪芹名字前,老吴头加上了朱慈炤、吴梅村和冒辟疆三人的名字。包袱里还留有75年出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西册,老吴头没舍得在里面昨批注。

吴边对老吴头的记忆,总是和《红楼梦》紧密相连。老吴头在世时,就常常捧着那本《红楼梦》,眼神中透着旁人难以理解的痴迷。

吴边翻开老师留下的红楼梦和笔记本,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全是红楼梦批注和分析,他却只批注了前80回。

老吴头活着时,因为出身不好,多年批斗给他留下了阴影。后来落实了政策,他也不敢乱说乱动,除了讲课,他很少跟人说话,小吴边是个例外。

起初,老吴头跟吴边谈起过红楼梦的作者和年代,他说话却吞吞吐吐,云山雾罩,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总会找到真相的。弄得小吴边不知他所云为何?

终于有一天,吴边发现老吴头的笔记本里有一段研究署名很奇怪:

僵卧孤村堪自哀,尚思为史戍轮台。

昨晚喝得稀粥有些馊了,肚子里一阵阵绞痛,对上苍老天感到一阵阵恐惧,看来是要收我走了!既然到了这个时候,地面的禁忌就不管他了,反正也要升天了。无名之辈,五马分尸和油烹自然不够格,鞭尸大概不至于吧?

近来终悟脂砚斋暗语,脂批即朱批,脂批里暗示石头记作者为‘大家后裔’、“无才补天”、‘日出红杏依云裁’等等,都暗示原作者是位皇子。

脂砚斋多次提及“原稿”“旧稿”,透露一些己被删去的情节,如“原稿有‘锦衣卫查抄’一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西五页情节都删除了。

推断康熙47年王士元案‘焕’字实为‘炤’,为清廷掩盖灭绝明朝皇族根脉而易名,与杀‘假’太子案同理。《南明史》里说士元博学,精诗文音律。甲戌本成书于康熙33年1694年,朱慈炤被杀在戊子年1708年,时间上完全符合石头记的成书年代。朱慈炤组织写书有时间、有动机、有能力、有威望,书中‘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嗟,日夜悲号惭愧。’石头记朱慈炤叹自己本女娲石不能入选补天,石头记实乃西皇子朱慈炤集文人名士所作也,非此何解脂砚斋命其删改之语。《元和姓篡》里曹朱本同源,托名曹雪芹,朱慈炤借其孙朱钰宝,怡字辈,化名贾宝玉,寓怡红公子怡红院脂粉故事,抒发反清悼明之情。

吴景黎

笔记段落之后,却写着吴景黎的名字,吴边记得老吴头一首叫吴井里的。

吴边觉得吴景黎这名字很是奇怪。

吴边仔细翻看了老吴头的笔记,却再也没找到吴景黎这名字。

老吴头批注说:清代至民国初年,《红楼梦》长期以抄本流传,多数版本仅题《石头记》,从未明确作者(如“甲戌本”题“曹雪芹披阅增删”)。

老吴头批注里说:《红楼梦》第一回里费那么多口舌,里面应该藏着真作者脉络。空空道人改名《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 石上 是何故事。

清初吴梅村等可能创作了《风月宝鉴》,乾隆年间‘曹雪芹’等可能改编成小说《红楼梦》。

老吴头教过小吴边背诵明末遗民吴梅村的诗《破砚》:

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收。

《红楼梦》的原书名就是《石头记》,《破砚》诗里“石头”和“宝玉”、‘破砚”全都包涵了。《石头记》就是写“传国玉玺”那块“破砚”,整日混在女人堆里的“宝玉”喜欢吃胭脂印泥。

老吴头批注里说:

吴梅村的传奇戏曲《秣陵春》很可能是《红楼梦》的较早启发版本。后来的《红楼梦》与其隐喻描写手法极其相似。

明末清初的江南文人开始很天真,以为可以靠文化服帽复国,陈明夏朝服案后,他们才绝望了,于是诞生了《红楼梦》的最初启蒙本。吴梅村生卒年(1609–1672)与明亡清兴的时间重合,且其作品风格与《红楼梦》的隐写手法相似。

清初复社大佬代表陈明夏、吴梅村、龚鼎慈、王崇简、钱谦益、周亮工等江南文坛领袖曾被顺治请到北京为清出仕,可是陈明夏力倡恢复大明衣冠,被告发处死。陈明夏朝服案后,吴梅村也郁郁而终,吴梅村死时墓碑上只肯写诗人吴梅村。冒襄(冒辟疆)拒绝出仕,成为明朝遗民。

吴边研究了老吴头留下的《红楼梦》批注,到了南山大学后,才知道老吴头为啥让他第一志愿报这里。

南大有老吴头崇拜的另一个大神---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大师被批斗死了,他留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不屈精神!

老吴头笔记里写道:

隔世听潮心未改,卷中红豆己千年。

陈大师用“梵的刀片”解剖“压制跳蚤的玻璃罩”,写出了《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别传》作为陈大师晚年的封笔之作,其价值长期被学界和公众低估。这部八十万言的巨著,表面以明末名妓柳如是的生平为线索,实则承载了陈大师对文化传承、历史书写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

后来,吴边研究了好些年才读懂老师这段话,老吴头早懂了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和权力理论见解:权力不是一种实体,而是在各种关系中运作的力量。

吴边看着笔记,他想到老吴头后半生面对的是一群蒙昧的农民和初一学生,他大概是另一位不为世人所知的陈寅恪吧!

吴边明白了吴老师没写出来的话:

《红楼梦》的诞生说明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封建王朝那种高度集权、管控严苛的环境下,朝廷用文字狱打压思想,本想限制文学创作,可没想到,反而激发出了惊人的文学成就。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中诞生的,尽管它曾被视为禁书,但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精彩的作品之一。

《红楼梦》就像一座由禁锢和压迫的“灰烬”堆积起来的文学高塔,它冲破了封建统治者设置的种种思想枷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人类文明对抗思想禁锢的有力证明。

”梵境“是灵境的基础。

红学的顿悟,是”世间觉“的梵境,是看透因果的至高无上”世间觉“灵境。

达到‘红学梵境’的世觉觉灵境大神吴边又在哪里呢?


    (http://www.shuyous.com/book/3140340-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