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成晚云是林一沐曾经的同事,两人相遇于学生时代,相识于工作以后,后来慢慢熟悉并相谈甚欢,自此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和闺蜜。
林一沐认识成晚云还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成晚云是音乐系高一级的学姐,林一沐是校合唱团成员。
有一次合唱团排练新歌,负责人鹿力大仙老师把成晚云抓来教唱合唱团比赛曲目。林一沐恰好站在第一排女高声部,对这位“小老师”观察得特别仔细。
“小老师”典型的北方女孩长相,身材高挑,乌发修眉,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最具特色的是脸上那对乌溜溜的大眼睛,顾盼生辉,令人见之忘俗,印象深刻。第一眼,林一沐就记住了这位“小老师”,以后的日子里,两个人每次在一起她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初次相遇的情景。
从教学点调到校本部以后,因为办公区不同,最初林一沐并没有注意到晚云。
有一次,妈妈让她陪着去参加表姐孩子的婚礼,她去看了课程表发现只能跟音乐老师调。问了一下其他老师音乐老师的办公室,林一沐去了钢琴教室。
还没到钢琴教室,一阵阵琴声由远及近、次第传来,是肖邦的《夜曲》。
波浪般的琶音随着旋律流淌,就像月光下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夜幕下,一只白船漂浮在湖面上,船上的人望向湖面,从岸上望去,背影温柔又孤寂。
林一沐静静地站在门口,宛如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完全沉浸在那美妙的琴声之中。琴声如同潺潺流水,在她的耳畔流淌,又好似一缕轻烟,在她的心头缭绕。
她的目光穿过门缝,落在钢琴上,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子优雅地坐在琴凳上,正在投入地演奏。每一个音符都像是跳跃的精灵,在空气中舞动,然后钻进她的耳朵里,让她的心也跟着一起颤动。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了,林一沐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也忘记了自己原本要做什么。她的脑海中只有那美妙的琴声,以及那由琴声引发的无尽回忆……
不知过了多久,琴声突然停止了,就像一场美梦被惊醒。林一沐如梦初醒,身体猛地一颤,这才意识到自己还站在门口,而那扇门,她竟然一首都没有推开。
推门进去,钢琴前的女子抬起头,看向她。
林一沐眼神一亮,是她?
女子也指着林一沐问,“哎,你,我们是不是见过?”
林一沐噗嗤一笑,回道:“老师,你忘了你曾经去校合唱团教过我们唱歌啊~”
“哦,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跟我说话的女孩吧!”
“小老师”记性不错,或者说林一沐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嘻嘻嘻。
“对啊,老师,是我呀!”
有那么点“他乡遇故知”的赶脚哎。
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俩人没事经常凑一块儿聊天,晚上约饭,周末去市中心逛街,感情越来越好。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说得就是现在这种感觉吗?
后来一沐还曾戏谑地调侃晚云,说是对她“一见如故、再见倾心”。
那几年,她们跟另外几位谈得来的同事一起组成饭搭子,工作之余常常一起聚餐。每次聚餐都是大家最放松的时刻。她们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和生活里的烦恼。晚云总是那个最会调节气氛的人,她幽默风趣的话语总能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而林一沐则喜欢静静地听着大家说话,时不时插上一两句,为大家的聊天增添新的话题。
后来,她们还曾一起旅行,从大漠孤烟的北疆,到杏花春雨的江南,驼铃声声消失在鸣沙山脚下,木桨的欸乃摇碎了象鼻山的倒影。
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湖边,有俩人相携的背影,阳朔的山水间回荡着银铃一样的笑声。
从相遇,到相识,从饭搭子到旅游搭子。好像这俩在一起就是特别地搭。
就像那年她们青春正好,阳春三月阳光温暖,风轻云白。
饭搭子六人组中午要么有人有事,要么出去培训学习,就剩晚云和一沐,俩人一合计,罢了,奢侈一回,去吃个小炒。
都不是磨叽的性子,说走就走。
到了小饭馆,点了啥菜己经记不得了,但是老板娘的一句话,到现在俩人仍然记忆犹新。
那天,晚云和沐沐都穿了深灰色西服套装,中跟黑皮鞋。区别在于,沐沐的西装是暗条纹,晚云的则是明条纹。俩人都是二十西五岁的年纪,168左右的个子,身材匀称,面容姣好,一进门就让老板娘眼前一亮。
老板娘拿着菜单走过来,笑着说,“哎呦,你看看你们这俩姑娘,这么好看呢(呢,发ni的音更有韵味儿),真是一对好送客呀!”(送客,方言要读kei,指的是女孩子出嫁,家里要有未婚的妹妹表妹或者闺蜜作为伴娘送嫁,一般都要找长相、身材都出挑的担任)
俩人在一块儿同事十几年,后来晚云因为要就近照顾孩子,调去离家近的市实验。但俩人还是经常约饭,聊天,逛街。当然,更重要的是,经常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http://www.shuyous.com/book/3171276-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