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画面中无人机从空中掠过,拍下一望无际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在风中摇曳。
这里是现代作业下的水稻田,早就己经实现了现代化集中耕作模式,这里阡陌整齐,土地方正规整,让人看了极度的舒适。
田间地头,有农民们操纵着巨大的水稻收割机在田里驶过,圆柱一样的收割装置滚过的地方,水稻纷纷倒地被收割,不到一会儿,一亩地的水稻就己经收割完毕了。
当镜头拉近的时候,天幕之下的所有人看到的都是紧凑密集的稻谷,颗颗圆润犹如东海珍珠。
但是品质这般好的水稻并不是单例,放眼望去,一行行一列列一亩亩都是这样好的稻子,这些稻子共同组成了眼前这片丰收的喜悦。
但是紧接着,天幕的画面一转,从原本丰收的喜悦转换到一片被白色覆盖的土地上。
这片白色的土地上植被稀疏,仅能生长芦苇、蒲草、碱蓬等耐盐植物,但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片荒芜。
这就是盐碱地,它被称之为“土地的绝症”
但是这样的土地,我国有十五亿亩,是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但是随着袁老的团队攻坚克难,原本一片荒芜白色的土地上逐渐被绿色的植被作物覆盖,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场景。
“那一片是我们的温室大棚,我们在里面种植了各种蔬菜,利用盐碱地的优势积累农作物的风味,在逆境的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的越多,口感也就更好。”
镜头前,科研人员边介绍着边带着采访记者进入温室大棚中。
跟着镜头的视角,天幕下的所有人看见大棚里面红彤彤的西红柿、小刀一样的豆角挂满了枝头、紫得发亮的茄子长势喜人、青翠的黄瓜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圆滚滚的西瓜即将成熟……
和之前看到的白花花的荒芜相比,这里的景象生机盎然。
科研人员随手摘下一颗成熟的西红柿邀请记者品尝,那西红柿颜色鲜艳欲滴,看起来非常好吃的样子,事实也确实,记者品尝之后便开始赞不绝口。
“西红柿的味道很浓郁,酸酸甜甜的,这瓤都起沙了,比在超市中买的还要好吃,就跟小时候自己家里面种的那种口感一样。”
记者跟随着科研人员一路走一路展览观看:
原本被称作‘土地绝症’的盐碱地上,绿油油的牧草长势喜人;金黄色的水稻和小麦沉甸甸;紫色的高粱迎风而立……
“接下来,我们将扩大种植品种,还要种植上葡萄、草莓等水果。未来,这里将成为集耕作、采摘、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只要功夫深,盐碱地也能变良田。”
天幕下的农民们看见着丰收的盛世场景,震惊到失语,激动地手舞足蹈,想说些什么来夸赞,但是无奈自己肚子中没有多少墨水,憋了老半天,也只憋出个“神迹”。
甚至有些人己经虔诚地对着天幕下跪、磕头、膜拜。
他们希望着天幕保佑,袁老保佑,保佑他们也能有此丰收。
“平均每亩一千五百公斤!!!”
“神迹!这一定是神迹!”
“袁老真的是神农转世,农神在世。”
别说百姓们了,就是皇帝和贵族也是被这亩产和丰收的景象震惊到失去面部表情管理。
先秦时期。
看着后世的丰收盛况,各诸侯国的国君们激动不己。
想到自己之前也在天幕商城中买了高产的良种,现在只要他们好好钻研种植之道,那么天幕中的丰收盛况他们未尝不能拥有啊!
“来人,快给寡人颁布招贤令,寡人邀请农家的先生来楚国种植高产良种,共创丰收盛举。”
其他的诸侯国也和楚国一样做了同样的事情,一时之间农家的弟子们颇受欢迎。
孔子看着天幕上袁老将这些如同珍宝的种子无私奉献给他人供应研究的举动,顿时站起身来,指着天幕教育身后的弟子们:
“天幕上说我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但是相比起我这个被后世那些王朝处于政治目的加以利用吹嘘出来的圣人名号,他,才是真的圣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都要向这位老先生学习他身上美好的品德,这样的人才是榜样。”
嬴政愣愣出神,就连碰倒手边的酒樽,被里面的酒水洒湿了衣襟也没有察觉。
“若是我大秦有此等丰收的景象,我何愁天下不定?”
百姓们能够吃上饱饭,又有谁会闲着没事干成天想着造反呢?
所以,在探索高产良种的种植方法的同时,他大秦也要研制出属于大秦自己的高产良种。
此举,刻不容缓!
汉武帝时期。
被天幕上面的丰收盛况搞了心态的刘彻这个时候终于想起了之前他们从天幕商城上买来的那些高产的良种。
那些良种快递到手里之后就被他发下去给负责农桑的官员们在行宫的田地里适种了,也不知道如今弄成怎么样了。
于是,兴致一上头,刘彻就决定出宫去行宫看看。
一路走来,田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刘彻也不得不在心中感叹果然不愧是后世那些先进的科学家们研究培育出来的高产种子。
哪怕现在只是秧苗的状态,也能看出和他们本土的秧苗不一样。
但是,刘彻敏锐地注意到,在一片长势喜人的田地里,有一片田地里的秧苗长的更加好。
“这片天地是谁负责的?”
赵过出列回答:“回陛下,是下官负责的。”
刘彻瞥了一眼赵过,只见眼前的人是个小吏。
“朕看你这田地的管理似乎和别田地都不同,但是你这片田地的秧苗却长的更加好,是用了什么办法?”
赵过于是为刘彻讲解起了自己发明的代田法。
其实代田法的具体的操作办法也不难,就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经过赵过多年实验,他敢保证用代田法种植的作物产量超出常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http://www.shuyous.com/book/3080723-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