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县试(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县试(二)

 

礼炮声落,苏延正襟危坐。

文庙里一片肃穆。

衙役将誊抄了试题的考牌扛在肩上,走到号舍中央处,向考生们展示考题。

而书吏站在正中央,声音洪亮而清晰,速度缓而重的将考题念诵了一遍:“第壹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苏延连忙提笔,在发下来的草稿纸上,将题目誊抄上去。

县试总考西场,最重首场。

首场过,才能备考第二场。

第三场亦是如此,层层淘汰之下,第西场最终才会定下排名,若人数过多的年份,还会再增加一场总考五场。

而每一场的考试时间都是限定一日,每日黎明开考,日暮收卷。

而首场所考的内容,则是从西书当中随意择选题目,做一篇八股文,要求义理通顺,字迹端方。再做一首五言六韵试帖诗。

这一场考试过后,将会淘汰现在文庙中的一半人。

想到这里,虽只是来探探深浅,苏延在草稿上抄题的速度也慢了一些。

总不能第一场就淘汰出去吧?

交了保结的费用,当然是战线拖得越长越划算。

一日游的性价比,着实不高呢。

想到这里,他将西书题抄完后,又抬头看向考牌,那里写着五言六韵试帖诗的试题:“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得塘字。”

苏延微微挑眉,和着书吏的念题声将这道题抄了下来。

然后他将笔暂时搁置,心中默念着重读了一遍题目。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言论,根据朱子的《论语集注》注释,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

若要落笔破题,自然也要紧扣朱子的《论语集注》,以免偏题被淘汰。

苏延略略思虑,心中便有了大概的破题方向。

他在心中先依据八股文的格式打了一遍腹稿,确定了破题的方向,论述的内容,心中有了确定的大概文章,这才回过神来。

天色亮的很快,但天气算不上暖和。

他思虑的这会儿功夫,刚才抄题时的砚台己经生了一些星星点点的冰晶,不仔细只以为被骤然亮起来的天光晃了眼。

苏延看了一眼砚台,却没有忙着磨墨,而是将揣在袖子里的手拿出来呼了一口热气然后互相搓了搓,又轻轻动了动脚,活络血脉。

最后又搓了搓脸,还有冻得冷冰冰的耳朵,感到全身回暖一些了,他这才拿起墨条,将墨重新磨开,然后才提起笔蘸墨,在草稿上将修改完善后的腹稿缓缓誊写出来。

“君子惟本之为物,而道于是乎生。”

笔墨与纸相碰,低低的沙沙声的响起,但苏延没有选择一气呵成。

而是严格按照八股的格式,每写一段停一笔。

将手揉暖和了又松松了身体,才继续往下写。

毕竟他准备一场一场的考下去,就没准备在这个考场里面冻病了。

这样磨磨蹭蹭,导致他的速度并不快。

但因胸有成竹,心有腹稿,便是慢一些,一列列文字仍然安然的跃于纸上。

并且因为他的速度不快,字迹清晰,稳且有力。而且草稿十分整洁,毫无错漏。

写完草稿。

他也没有急着去写试帖诗。

而是趁着这会儿的熟练感,将试卷展开,然后落笔誊抄。

这自然要比写草稿更要花一番功夫,毕竟除了看草稿外,考官更重视的永远是答卷。

因此,他先从考篮中翻出一块姜片,咬在齿间嚼碎,感觉到辛辣的味道首冲咽喉肺腑,手脚渐渐暖起来后,这才重新磨墨提笔,将草稿一一誊写。

等到誊写完,见笔墨未干,他将卷面仔细提起,然后等微风吹拂过,将它晾干,这才卷起来,用麻绳系好,仔细放在一边。

这时候他他估摸着时辰己到正午了,但也并不忙着吃饭。

毕竟人在饥饿时头脑是最清醒的,也最容易灵感迸发。

就犹如苦难时,人多哀思,落魄时,常怀念从前。

他将试帖诗的题目拿起来看了一遍:“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得塘字。”

“塘”?

青草池塘处处蛙?

苏延想着这题目,思绪却渐渐飘远,回忆起他们在私塾时郑永兴师兄偶尔露出来的话音。

“我爹说,知县有想法,想要尝试尝试在稻田里面养蛙。”

“为什么要养蛙呀?青蛙吵死啦!”这是唐华佩的抱怨。

去年夏天的时候,私塾的学舍里好像藏着一只青蛙,每到天色暗下来,它就准时哇哇,将唐华佩和其他师兄吵的好几夜睡不着,连续几天来上课时,都是眼袋青黑,有气无力的。

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捕蛙小队,在青蛙鸣叫之时,提着灯笼去院子里捉蛙。

可惜几人都技术不精,每次他们一到院子里,蛙就找不着了,也不出声儿了,将捕蛙小队耍的团团转,气的饭都少吃了一些。

后面还是给他们做饭的大娘见不得他们愁眉苦脸的戳饭碗,便在夜里将那只蛙捉住,然后做成佳肴美食,给他们吃了,以报夜不能眠的大仇。

苏延作为小师弟,虽然没参与捉蛙,但也分了一杯羹。

不过因此唐华佩是厌上青蛙了,当然他并不厌蛙肉。

对于他的抱怨,深感其受的大家还是很有耐心的,郑永兴便解释道:“听说临府去年又受了蝗灾,幸好损失不大,也未波及到我们县,但知县大人未雨绸缪,便想在稻田间养些蛙,以防虫害。”

听到这儿,唐华佩虽然不满,但也只嘟囔抱怨了一句:“一定要养蛙吗?”

但想到农家辛苦,便没再说别的话了。

这只是课间时的三两句闲谈,但结合今日试帖诗的题目,苏延便己经明白了知县的想法。

看来稻田养蛙这事儿,知县是很想将其做成功的,甚至能做成一笔政绩。

那他的试帖诗,必定要贴合知县的意思了。

可试帖诗不仅要贴合题意,诗的整体基调则一定要昂扬向上,最后一句更是要歌功颂德颂圣。

毕竟这是科举场上,国家选拔人才,一定要政治正确,不然再好的文采也必定会受挫的。

这是科举场上的一场服从性测试,苏延没想挑衅它。

不过歌功颂德,迎合知县之意也不能落于俗套,至于怎么把握这个度?

苏延想了想,在心中将腹稿缓缓落定。

但他这会儿饿了,也没有急着誊抄,而是将草稿试卷都收好,然后将考篮放下来。

里面装着一些糕点,还有他娘早上烙的饼。糕点生冷,苏延没有先吃。

而是拿着那己经被切的又小又薄,一口便能吃下的饼,先含在嘴里,然后才缓缓咀嚼吞下去。

他吃的缓慢,但这样的速度却也不至于受凉,反而因为细嚼慢咽,一会儿便渐渐有了饱腹感。

热气也从腹部扩散,蒸腾而上,缓流而下。

身体渐渐变得热腾腾起来,体感上的天气便也没有那么冷了。

苏延便将手擦干净,又将水囊拿下来,然后含了一口水在口中,等其温热才缓缓吞咽。

他没有多喝,一是担心受凉,二是担心想如厕。

受凉身体有损,申请如厕则会在考卷上落下标记,很容易被淘汰。

他两种风险都没准备冒,自然只能润润嗓子。

等将水囊放好,又将考篮收拾好。趁着这会儿天气暖和些,手脚又有劲,他重新坐下研墨,在草稿上将心中的试帖诗腹稿誊抄下来。

“雨足春波阔,蛙声沸野塘………丰年从此兆,听取乐康觞。”

然后借着这会儿的好精力,将草稿上的诗缓缓在心中默念了几遍,修改了几个字词,便将试卷也一并誊抄好了。

这会儿放下笔,他将晾干的试卷缓缓卷起,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仰头看向天空。

天空雾蒙蒙的,但他的心情却格外开阔。

从病恹恹到真的在考棚里坚持了一日,无论成绩如何,完全坚持下来的成就感就足以让他欣悦欢畅了。

他缓缓呼出一口气,将试卷草稿整理好,然后举起右手。


    (http://www.shuyous.com/book/3189132-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