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毕业季(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章 毕业季(二)

 

这一年的七月,林一沐与翁然共同经历了两轮教师编考试:首轮笔试,林一沐拔得头筹,翁然位居次席;次轮讲课,翁然独占鳌头,林一沐屈居第二。综合成绩,二人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初涉社会的二人,就像两张白纸一样,懵懂无知,天真地认为可以随意选择前往的学校,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竞争和不确定性,考试过后便老老实实地在家等待通知。

就这样,她们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耐心地等待着通知的到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生活依旧平静,没有丝毫的波澜。

八月中旬,结果揭晓,令人大感意外。

成绩最为优异的林一沐和翁然,竟分别被分配至城郊与西部山区的农村中学,而成绩最差的十名毕业生,却留在城区学校,等待二次分配。

那时的她们,曾天真地认为,那些二次分配的毕业生需要再次接受培训和考试,方能重新分配。然而,后续的发展却给这两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儿上了生动一课。

原来,所谓的“二次分配”,参与分配的学校仅有城区的三所中学。他们需在市实验中学执教学习一年后,再重新分配至包括市实验在内的三所城区学校。农村中学,自是绝无可能。教育局领导还美其名曰,将最优秀的毕业生输送至农村,以充实基层师资力量。

这些在笔试和讲课中表现不佳的人,在一年之后,竟然得到了教育局的认可,宣称经过学习己经完全具备了进入教学一线的能力。于是,他们分别被安排到了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几所城区中学任教,甚至还有几个人进入了市教育局机关工作。

林一沐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和困惑,她原本以为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教育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社会中,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一首以来,林一沐都生活在象牙塔般的校园环境中,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这次的经历让她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残酷,而她自己却对此感到无能为力。

林一沐被分到离家较近的乡镇中学,还多亏了毕业报到时,恰好遇到本家一位哥哥在负责登记,看到她的信息,经过询问,确认是本家妹妹,恰好离家较近的一所农村中学有一个名额,这样才得以分配到现在的单位。

林一沐至今仍记得那个闷热的七月午后,她攥着报到证走进县教育局大厅时,后背的衬衫己经被汗水浸透。大厅里排着长队,头顶的老式吊扇吱呀作响,却驱散不了盛夏的暑气。正当她低头核对材料时,忽然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

"一沐?是林老三家的一沐吧?"登记台后戴着眼镜的年轻干部突然站起身。林一沐愣在原地,首到对方指着她档案上的籍贯笑着说:"我是你堂伯家的大哥林志明啊,小时候还抱过你呢。"玻璃柜台反射的阳光晃得她眯起眼,这才注意到对方眉梢那颗熟悉的褐痣。

林志明翻看着分配名单,突然压低声音:"巧了,学苑中学刚空出个历史教师岗。"他蘸着茶水在桌面上画出路线,"就在咱村西头往北二里地,每天骑车十分钟很方便。"说着从抽屉里取出张泛黄的学区地图,在某个位置重重画了个圈。

报到手续办完时,夕阳己经染红了教育局的水磨石台阶。堂哥执意送她到车站,途中说起老宅门前的香椿树,还说起去年清明没赶上的族谱修订。班车发动时,他忽然追着车窗塞进来一袋桃子:"代我问三叔好,下午我就把分配材料递上去。"

即便如此,当林一沐前往镇教办报到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此次一同分配来的共有五人,然而其中两人却因为特殊背景而受到了优待。一个是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女儿,另一个则是某村主任的妹妹,这两人都被留在了校本部,而包括林一沐在内的其余三人,却被无情地分配到了一个更为偏远的教学点。

令人惊讶的是,镇办负责人给出的理由竟然与市教委领导如出一辙,都是要为偏远农村输送优秀人才。这样的理由,实在让人咋舌。

林一沐不禁感到一阵无奈和愤慨,难道仅仅因为没有给主任“打招呼”,就要承受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吗?

闻听此言,林一沐都要气笑了,追根究底,还是自己等人太“优秀”了吗?


    (http://www.shuyous.com/book/3171276-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