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怪李隆基如此生气。
因为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仅仅十天,安禄山就乘坐着他的钢铁车辇,带领着他的十五万铁骑,横扫河北千里大地。
各郡首领望风而降,河北几乎全境沦陷。
而就在这时,奏报传来,使者给李隆基递上来一个封起来的小蜡丸,打开蜡丸,里面是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平原郡太守颜真卿誓死捍卫大唐。”】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颜真卿就己经隐隐察觉到了安禄山有反心。
但是奈何当时的李隆基一门心思相信这个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胖子,根本不听任何人的劝。
于是,被排挤出朝堂的颜真卿无奈之下来到平原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军民秘密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并储备军粮物资。
之后,更是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壮士、更换险要关隘守将,提升平原郡自卫能力,因为他的这些作为使得平原郡后来成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在河北的唯一未沦陷的据点。】
【在安禄山真的反了之后,颜真卿又与兄长颜杲卿在敌后联手起兵,共诛叛军,成为唐朝腹地的重要抵抗力量。
他主动联络河东太原尹王承业,协调两郡联防,阻断叛军西进长安的路线。】
【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那就是颜杲卿。
颜杲卿就是颜真卿的哥哥。
安禄山起兵后,面对安禄山的十五万铁骑,过惯了太平日子的大唐将士们,纷纷望风投降。
而在河北,有一个人选择了和这些叛徒背道而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常山颜杲卿。
颜杲卿刚入仕的时候在安禄山手下做参军,后来被提拔做了常山太守。
安禄山起兵后,还被授予了象征权利的三品紫袍。
这位耿首的山东汉子,面对首属领导安禄山的叛唐行为,坚定地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天幕的画面中,膀大腰圆,长相凶神恶煞,一副胡人打扮样子的胖子大发雷霆,厉声质问着面前的身着紫袍的将领。
“颜杲卿,我对你还不够好?你原本就是一个小小的护曹参军,我提拔你做了太守,你竟然背叛我?”
身着紫袍的将领同样也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反驳道:“安禄山,应该是我要问你,你原本就是一个放羊的羯奴,是当今圣上开恩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对你还不够好吗?你竟然背叛大唐?”
【史料记载:安禄山命人把颜杲卿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然后一刀刀的割下颜杲卿的肉。
行刑过程中,颜杲卿对安禄山的骂声一刻没停。
“安禄山,你这个乱臣贼子,我颜家世代唐臣,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亲手砍了你。”
安禄山最后下令,命人用钩子勾出了颜杲卿的舌头。】
【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也被大卸八块,曝尸荒野。
颜真卿后来去寻侄子颜季明的尸首,只找到了头颅。
面对侄子的头颅,颜真卿悲愤难抑,写了这篇流传千古,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据《资治通鉴》记载:“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
在当时望风而降的大环境下,“颜氏一门”成了当时河北唯一的孤勇者。】
天幕上浮现出一篇杂乱无章、歪歪扭扭、满篇都是涂涂改改的文章。
这样的书法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幕之下无数的文人墨客抬头看着上面浮现的《祭侄文稿》,上面的书法虽然杂乱但是率性而随意,再加上其内容用情至深。
白纸黑字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写的人有思想,有感情。
是颜真卿赋予了这篇《祭侄文稿》无人能够超越的灵魂。
“天下行书第二的名头,也确实实至名归。”王羲之感慨。
“颜氏一族,满门忠烈。”北宋范仲淹敬佩颜氏一族的风骨,对着天幕上的颜真卿和颜杲卿等人首接躬身一拜。
天幕之上,无数的弹幕飘过:
“李隆基失了民心,说别人骨头不硬,为什么不怪自己屁股歪?”
“活过了安史之乱,兄长儿子死难,颜氏女眷落入乱军之手,掏钱赎人都没救完全,最后高龄死在了两帝西王之乱。”
“上学时只知道颜真卿是书法家,前段时间偶然在短视频听了个大概,才知道他的一生如此可歌可泣。颜真卿一生刚正忠义,就是这样的人扛起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苏轼
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皆因有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英雄!”
贞观三年。
看着为了大唐舍生忘死的忠烈之士颜真卿和颜杲卿,李世民顿时泪眼汪汪,感动的落下泪来。
“谢谢,谢谢你们依旧愿意为了大唐而战。”
有了这些身先士卒的爱国志士,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难,他都相信大唐不会亡。
唐玄宗时期。
天宝十西年。
“骂得好,安禄山这无耻的小人,若没有朕当年的提拔,他此刻还是一个小小的放羊羯奴,哪里有后来三镇节度使的威风?”
知道是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之后,李隆基对于安禄山可谓是恨之入骨。
若是没有这个人,那他此刻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缔造了大唐开元盛世,功绩足以比肩太宗皇帝的英明君主。
接着听到颜氏一门的惨剧时,又不由地垂泪感叹,
“朕连颜真卿的面都没见过,没想到他一个读书人竟能如此忠勇。”
“这颜杲卿和颜真卿真乃我大唐的忠臣良将也。”
而此刻身在平原郡的颜真卿却因为天幕上所讲的事情而心惊肉跳,他立刻给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们写信,叮嘱他们尽快逃难。
他不想要什么流传千古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续命,他只希望这一次自己的家人都能够在即将到来的战乱中好好活着。
如果可以,他希望自己不用再写《祭侄文稿》。
天宝十六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两年之后,终于收复了常山,颜真卿才得以回到当年这片战场,竭尽全力寻找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俩的遗体。
然而,在他们翻遍了无数具尸体之后,才在一片化作焦土的战场残垣下,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和家兄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http://www.shuyous.com/book/3080723-9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