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改史为牧 卫靖请命戍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改史为牧 卫靖请命戍边

 

洛阳城外的流民营骚动未平,内城朝堂上又掀波澜。

鲁恭王刘余之后刘焉端坐在御下,他望着御座上形色消瘦的汉灵帝,注意到天子鬓角己现白发,而殿后帷幔里,十常侍的影子正像毒蛇般游弋。

“陛下,刺史秩卑位轻,虽监郡国却无治民之权,遇黄巾之乱竟至束手。”

刘焉的声音在空旷殿内回荡。

“昔年孝武皇帝设十三刺史,本为监察,然如今天下崩坏,非重臣镇之不可。宜改刺史为州牧,选清名重臣以镇西方,假以军权财权,方可挽大厦于将倾。”

殿中议论声渐起。太常刘焉素有名望,此前曾建言设置“义兵”讨贼,此刻所言正切中时弊。

汉灵帝揉了揉眉心,目光扫过列卿席位——自黄巾起义以来,冀州、豫州等地刺史因无权调动郡兵,屡遭贼寇肆虐,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卿以为,何人可担州牧之任?”汉灵帝终于开口。

刘焉早知此问,从容奏道:

“宜选九卿等重臣,如宗正刘虞、光禄勋黄琬等,皆可膺此重任。”

他顿了顿,又道,“臣不才,愿为陛下分忧。交趾地处偏远,蛮夷环伺,若得任交趾牧,必能镇抚南疆。”

退朝后,刘焉刚出城门,便见侍中董扶在槐树阴影里向他招手。

这位精通图谶之学的益州名士压低声音道。

“吾夜观天象,益州有天子气,明公何舍远求近?”

刘焉心头一震。交趾虽可避祸,却地处烟瘴之地,难成大业。

而益州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若真有天子气...

他握住董扶的手,目光灼灼:“还请先生详言。”

董扶凑近,以袖掩口:

“《洛书》有云:西蜀之地,金牛吐信,五星聚于井鬼,当有圣人出。”

“今益州刺史郤俭贪残,民怨沸腾,此乃天赐之机也。”

三日后,刘焉再上奏折,称“交趾道远,恐难速效,愿改任益州牧,整肃吏治,以固西陲”。

汉灵帝不疑有他,准奏。同时下诏:宗正刘虞为幽州牧,镇抚乌桓鲜卑;光禄勋黄琬为豫州牧,讨平黄巾余孽。

消息传出,洛阳城暗流涌动。十常侍虽不满刘焉等外任,但州牧制度可分刺史之权,于他们把控中枢倒也有利。

唯有董扶、赵韪二人,竟辞去朝廷官职,甘愿追随刘焉入蜀。

唯有深谙图谶的太学生私下议论:“董生去官,恐非避祸,实乃择主而事也。”

启程之日,刘焉车队行至函谷关,董扶指着西方云雾道:

“明公请看,蜀地方向有紫气相随,此乃天子气凝聚。”

刘焉遥望秦岭深处,见层云翻涌如万马奔腾,忽觉袖口被人轻拽——却是刘循,刘璋之子,年方八岁,正仰头望着他:

“祖父,益州有好吃的吗?”

他摸着刘循的头笑而不语,心中却浮现出益州地形图。

北有汉中咽喉,东据巴郡天险,蜀地沃土可养十万精兵。

而幽州刘虞素有仁名,必能收服胡人心。豫州黄琬乃名臣之后,定能安定中原。只是这天下,从此便要成了州牧们的天下了。

刘焉怀揣着别样心思,率众人继续向益州行进。一路上,他表面不动声色,可内心却如翻江倒海,那“天子气”的说法如同磁石,紧紧吸引着他的野心。

待刘焉一行抵达益州,城中百姓听闻新州牧前来,虽有人面露期待,但更多的是观望。毕竟前任刺史郤俭的贪残让他们心有余悸。

刘焉深知,要想在益州站稳脚跟,树立威望,首要之事便是整治吏治,安抚民心。

于是,他迅速展开行动,以雷霆手段查处了一批郤俭在位时的贪官污吏,将他们搜刮的民脂民膏尽数归还百姓。

同时,刘焉大力推行新政,鼓励农桑,减免赋税,一时间,益州百姓对这位新州牧赞誉有加。

与此同时,洛阳城中,卫靖正站在演武场上,望着天边残阳如血。前日流民营的骚乱虽己平息,但十常侍的阴影始终如芒在背。

他握紧腰间佩剑,心中暗自思忖:与其在洛阳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请命戍边。

西河郡,那片被匈奴铁蹄践踏的土地,既是大汉的北疆门户,又何尝不是他卫靖的龙兴之地!

翌日,卫靖跪在青玉阶前,他垂首盯着御案下的宦官袍角,耳畔回荡着十常侍刻意压低的讥笑。

“陛下,西河郡乃大汉北疆门户,匈奴屡犯,边民苦不堪言。”

“臣愿请为护匈奴中郎将,镇守西河郡,以安边境!”

说罢,他重重地磕了个头,额头触碰到冰冷的玉阶,发出沉闷的声响。

汉灵帝原本略显疲惫的双眼,微微抬了起来,目光落在这位青年将领身上。

卫靖出身河东卫氏,弃笔从戎。他勇猛无双,智谋过人,曾以区区二千骑兵大破匈奴万军,还亲手枭首匈奴左贤王,如此赫赫战功,着实颇受天子的青睐。

“卫卿有此忠心,不辞辛劳愿往边关,朕心甚慰。”

汉灵帝神色舒缓了些,懒洋洋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关切。

“只是边关苦寒,条件恶劣,且匈奴狡诈凶残,战事频繁,卫卿可要想清楚了。”

卫靖再次抱拳,语气愈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臣愿为大汉戍边,哪怕前方荆棘满途,刀山火海,亦万死不辞!”

那声音仿若金石撞击,充满了坚定与决绝。

韩悝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笑,而后微微侧身,低声对段珪道:

“这卫靖倒是识趣,主动请命去那苦寒的边关,如此一来,也省得在洛阳碍咱们的眼。”

段珪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算计,嘴角勾起一抹隐晦的笑意,低声回应道:

“哼,他兄长卫觊可是富甲一方,家中财富堆积如山。这卫靖去了边关,若是能让他捐些钱财出来,充实充实咱们的腰包,倒也是一桩美事。”

思索片刻后,段珪眼中精芒一闪,缓缓上前一步,躬身对汉灵帝说道:

“陛下,卫将军一心为国,主动请缨前往朔方,实乃忠臣良将。”

“只是这西河之地,多年受匈奴侵扰,百废待兴,军需物资等耗费巨大。”

“卫将军此去,若要更好地镇守边关,保境安民,恐怕还需大量钱财以作军需。臣听闻,卫将军兄长卫觊,家大业大,富可敌国。”

“陛下不妨下旨,令卫觊捐献部分家财,以助卫将军戍边之用,如此,既解了卫将军的后顾之忧,又能为朔方边防添一份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啊。”

汉灵帝听后,微微皱眉,略作思索,觉得段珪所言似乎有理。

边关战事吃紧,军需物资确实常常捉襟见肘,若能有卫觊这样的世家资助,自己可以抽取一部分,还能省下一大笔军费。

但他又有些顾虑,如此明目张胆地让大臣捐钱,恐会寒了臣子的心。

段珪察言观色,见汉灵帝有些犹豫,又接着说道:

“陛下,卫氏一门忠心耿耿,卫觊必定也愿意为国家分忧。此举并非强迫,而是彰显卫氏一门对陛下、对大汉的赤诚之心。”

“卫将军在前方浴血奋战,卫觊在后方慷慨解囊,传出去,也能让天下臣民看到陛下治下,君臣一心,共赴国难,如此,更能激励天下忠义之士,为陛下效力。”

汉灵帝听了段珪这番话,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微微点头道:

“嗯,段卿所言有理。传朕旨意,令卫靖说服其兄长,捐献家财,以彰其忠君爱国之心。”


    (http://www.shuyous.com/book/3071751-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